欢迎来到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改革动态 » 要闻报道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答记者问: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与时俱进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发布时间:     字体:    点击量: 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与时俱进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答记者问

编者按:2016年,贵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赋予了贵州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经验的重任。两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实践”情况如何?贡献了哪些“贵州经验”?还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贵州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

记者:贵州获批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已近两年,请介绍一下这两年来的总体建设情况?

答:把贵州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既是信任,更是重托。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书记、省长亲自挂帅,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嘱托,坚持把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责任担当和重大历史机遇,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基本取向,以绿色为多彩贵州的底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胆改革创新,系统全面推进,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形成了以“一大战略、五个绿色、五个结合”为主要支撑的试验区建设格局。

“一大战略”,即大生态战略行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大生态上升为继大扶贫、大数据之后的第三大战略行动。大生态的“大”就大在覆盖自然生态空间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推动党政军民工农商学全参与,贯穿人民生产生活全过程。

“五个绿色”,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聚焦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目前,全省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提高到37%。二是因势利导建造绿色家园。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5个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30%的县(区、市)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点157个、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省级示范点192个。三是持续用力筑牢绿色屏障。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工程,完成退耕还林607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27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406平方公里;强力实施六盘水市水城河环境污染源等十大污染源治理和磷化工、火电等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全面达标排放专项行动,启动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实施草海综合治理五大工程,全面全域取缔网箱养鱼;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3478件群众举报投诉件全部办结。四是与时俱进完善绿色制度。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国家试点,全面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取消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0个县GDP考核,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五是久久为功培育绿色文化。连续十年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每年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举办了“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动,编制了大中小学、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读本,全面开展了生态县、生态村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五个结合”,一是大生态与大扶贫相结合。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助推全省30万以上贫困户、100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增收。最近正在开展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探索“互联网+生态建设+精准扶贫”的扶贫新模式。二是大生态与大数据相结合。在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同时,运用大数据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环境大数据监控全覆盖。2016年以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等获批建设,苹果中国云服务、华为数据中心、腾讯数据中心等项目落地贵州。三是大生态与大旅游相结合。2017年贵州成为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7%和41%。梵净山成功申遗,贵州世界自然遗产地达4处,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多彩贵州正风行天下。四是大生态与大健康相结合。促进绿色与健康相得益彰。2017年大健康医药产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80亿元,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650万亩,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五是大生态与大开放相结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云南、四川共同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与重庆、四川、云南共同建立长江上游四省市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和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机制。与重庆建立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机制。

通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贵州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越守越牢。2018年一季度全省经济增长10.1%,连续8年、29个季度居全国前3位。同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3%,市(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6%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优良,公众对贵州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第二位。

记者:制度改革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关键。贵州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方面主要进行了哪些探索?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核心任务是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探索经验。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贵州要围绕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生态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五大示范区”战略定位,开展绿色屏障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生态脱贫、生态文明大数据、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文明法治、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绿色绩效评价考核等八项制度创新试验。

两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实践,贵州基本建立了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较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是有利于守住生态底线的制度。大力推动“多规合一”试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等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工作,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257万亩,建成省市县三级“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实现所有河流、湖泊、水库河长制全覆盖。率先在全国实行全域取消网箱养鱼。二是培育激发绿色新动能的制度。掀起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下大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促进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共进。建立培育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等政策机制,改革矿业权出让收益由收缴制变为征收制,实现排污权有偿交易1.53亿元。贵安新区获批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生态文明大数据共享和应用平台基本建成。开展绿色经济统计试点。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三是大生态与大扶贫深度融合制度。探索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贵州模式”,对迁出地进行土地复垦或生态修复。率先在全国出台生态扶贫专项政策,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推动“大生态”与“大扶贫”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四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地方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和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制度。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颁布实施30余部配套法规。率先设置环保法庭并成立公检法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门机构,率先开展由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探索,全省环境资源司法机构达108个,实现全覆盖。五是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连续成功举办十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会议和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建立中外前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组成的国际咨询会,与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以及瑞士等发达国家建立了务实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坚持论干结合,论坛源源不断的一系列国际化丰硕成果,有力助推试验区建设高端切入、科学务实、渐入佳境。

记者: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上,贵州进行了哪些探索?

答:对于贵州来说,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关键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要求,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贵州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实际。我们坚持把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绿色经济“四型”产业,作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最佳结合点,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持续有效转变。两年来全省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比提高了7个百分点,今年可达到40%,预计2020年将达到50%左右。一是狠抓产业规划布局。印发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发展指引目录,将“四型”15大类产业细化为400个具体条目。编制实施旅游发展、大健康产业、水产业等相关“四型”产业专项规划。二是狠抓生态环保重大项目建设。发布实施大生态工程包、绿色经济工程包项目332个、总投资2534亿元。2017年与大生态相关的生态环保产业完成投资1922.8亿元,增长42.3%。三是狠抓绿色改造提升。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和“万企融合”大行动,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个开发区成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2017年完成“千企改造”工程企业1597户、项目1643个,完成技改投资近千亿元。四是狠抓绿色金融支撑。贵安新区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贵州银行、贵阳银行等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绿色债券项目库,推动设立大健康绿色产业基金和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基金。在遵义市、黔南州、贵安新区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

记者: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

答:主要面临三方面的考验:一是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面临考验。贵州正处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重任,又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的压力,如何深入持久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促进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对我们所有干部都是一场大考。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面临考验。贵州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修复和恢复,并且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投入成本高、难度大,如何创新思路、理念、路径和办法切实做到“去存量、控增量”,实现生态环保的绿色平衡,是我们必须深层着力、久久为功回答的重大命题。三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面临考验。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总体推进顺利,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但必须清醒看到,也存在八项改革创新试验推进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地域单元推进不平衡、整体性协同性还不够强、存在“碎片化”等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利益调整,如何破障闯关,还需要按照既定改革方案坚定不移地深入做、创新做、扎实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六条原则”,大力构建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目标责任、生态文明制度、生态安全“五大体系”,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强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各项改革创新试验,奋力书写美丽中国的多彩贵州新篇章。一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抓牢制度改革主线,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化实现机制,大力推动生态资源资本化、股权化。创新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机制,加快实现环境大数据监控全覆盖。加强绿色绩效评价考核,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司法改革,健全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创新生态扶贫机制,深入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深化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机制,坚持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加快制定并严格落实“三线一单”。二是全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推动磷石膏“以渣定产”,全面推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整村整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全方位开展“厕所革命”。严格环境执法和督察问责,加强联防联控,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调整产业、能源、运输、农业投入结构,切实做到“四减四增”。三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和环境功能区划工作,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筑牢“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实施草海综合治理退耕还湖、退村还湖、治污净湖、造林涵湖、退城还湖五大工程。四是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和“万企融合”大行动,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能源工业转型升级,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计划、旅游经济倍增计划、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大力发展大数据、山地旅游、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产业。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让懂绿、爱绿、护绿、用绿在贵州大地蔚然成风。(记者 王淑宜)

定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隐私及版权说明 | 帮助信息
黔ICP备12000311号-6 www.jdlc3.com 网站标识码:5200000055
主办单位: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访问量:
省发展改革委首问责任窗口联系咨询电话:0851-85283331 0851-85285073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延安中路110-2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610号